裴晋公度

旋袖齐传打麦谣,宰臣颅骨丧崇朝。
何人更建平戎策,一出能令积寇消。
圣主每思同唱和,远夷争欲睹丰标。
暮年诗酒萧闲甚,绿野堂开傍午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裴晋公度》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清代诗人张晋创作,旨在赞颂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的贡献和人格魅力。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四次出任宰相,为唐王朝的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 政治生涯:裴度身历六朝,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其政治生涯跨越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
  1. 作品内容解析
  • 诗作主题:“旋袖齐传打麦谣”,描绘出一幅繁忙的农田景象;“宰臣颅骨丧崇朝”则反映了朝廷的动荡与变革。
  • 人物描写:诗中提到的“圣主每思同唱和,远夷争欲睹丰标”展示了裴度的卓越形象和影响。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赞美裴度的政治功绩和人格魅力,传达了一种敬仰之情。
  1. 文化价值分析
  • 历史价值:《裴晋公度》作为文学作品,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1. 历史影响评估
  • 对后世的影响:裴度的政治成就和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他的诗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评价:历代学者对裴度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是一位集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裴晋公度》不仅是一首赞美唐代名臣裴度的诗歌,更是对这位伟大政治家、文学家的一次深情致敬。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裴度的历史地位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