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当轩回,清光万里明。
澹帆依斗柄,疏竹上楸枰。
笛里关山近,愁中节物更。
渺然云缺处,遥见刺桐城。
鹿耳门月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鹿耳门月夜》:月光下的孤寂与哀愁
在阅读了《鹿耳门月夜》后,我仿佛置身于清代的台湾,那个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中“回”被误写作“迥”的年代。这部文学作品是张若霳所创作,一个以孤月为引,以清光万里明为序幕,描绘月夜下台湾海峡景象的杰作。
诗中,”孤月当轩回,清光万里明”,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夜晚的静谧与辽阔。”澹帆依斗柄,疏竹上楸枰”则勾勒出一幅海港夜色图,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些随风摇曳的船只和稀疏的竹子。笛中的关山近,愁中的节物更,渺然云缺处的刺桐城,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若霳通过这首诗传达出的并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他写道:“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这种深沉的感慨与悲悯,使得这首诗不仅成为了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考。
通过对《鹿耳门月夜》的学习,我深感古人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和细腻。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完《鹿耳门月夜》,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从台湾的夜空到历史的深处,感受着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也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