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会寺次楸村韵

山郭雨初霁,招提忽入来。
寒云流梵韵,湿翠上莲台。
钵为投诗满,扉缘憩客开。
催耕馀好鸟,人静语林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海会寺次楸村韵》是清代诗人张湄创作的一首诗歌,属于七言律诗形式,共四首,每首都有独特的意境和韵味。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第一首:山郭雨初霁,招提忽入来。寒云流梵韵,湿翠上莲台。钵为投诗满,扉缘憩客开。催耕馀好鸟,人静语林隈。
    在第一首中,诗人描述了山郭(即山城)刚刚雨过天晴,一座寺院突然进入视线的景象。寒云流动着梵音的韵味,湿润的翠绿覆盖在莲台之上。僧人用钵子装满了诗歌,门扉敞开迎接过客。农夫们耕作结束后留下余下的好鸟儿,人们静静地在树林中交谈。
  • 第二首:野趣自清旷,丰年情不同。泉新茶碗碧,火宿石垆红。眺海三层阁,栽花半亩宫。息心尘外赏,远屿夕烟空。
    第二首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泉水清澈如新泡好的绿茶碗般碧绿,石头砌成的炉台红得似火。远处可以眺望到三层高的海景阁,园子里半亩地种植着各种花卉。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感到心灵的宁静,远处的岛屿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空旷。
  1. 诗人简介
  • 张湄,字鹭洲,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雍正十一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他的诗歌作品以工整的格律和清新的意境著称,与金志章、厉鹗等诗人相互切磋。
  1. 创作背景
  • 根据《柳渔诗钞》的记载,《游海会寺次楸村韵》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年间,当时张湄可能因为公务之便前往浙江一带游览,并在此期间游览了海会寺和楸村。这样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作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游海会寺次楸村韵》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寺庙、田野等自然元素,以及“寒云”、“湿翠”等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场景之中。
  • 节奏韵律:此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字数相同,结构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诗句之间通过押韵的方式增加了诗歌的和谐感。
  1. 文学价值
  • 审美情趣:《游海会寺次楸村韵》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诗中的自然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 文化内涵:该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寺院、禅修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游海会寺次楸村韵》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张湄精妙绝伦的艺术技巧,更能体会到诗人在忙碌仕途之余寻找心灵慰藉的情感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