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寄怀素窗陈姝,回文七律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流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寄怀素窗陈姝,回文七律》是清代诗人张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芬(约1750年—约1830年),字子高、子长,号南屏山人,江南吴县人,为清乾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尤以词曲见长,其词作风格清新,情感真切,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作在当时与纳兰性德齐名,被后人誉为“二南”之一。
  1. 诗句原文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流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2. 主题内容

  • 怀旧思情: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述,引发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 离愁别绪:“梦断随肠断”直接表达了因思念而引起的内心痛苦和无法入睡的状态。
  • 环境渲染:通过描绘秋夜中的自然景色,如飞雁、明月等,增添了诗的氛围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手法
  • 回文技巧:全诗采用回文体式,首尾呼应,增加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秋声”、“飞雁”、“月亮”等意象,这些元素在传统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季节变换和时光流转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审美价值。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中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时代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个人经历:张芬的生活经历也影响了他对诗的创作,他的词作往往反映了个人的悲欢离合,这使得他的诗歌更具个人色彩和时代感。
  1. 影响评价
  • 《虞美人·寄怀素窗陈姝,回文七律》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因其深情的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 这首诗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诗词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张芬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和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

《虞美人·寄怀素窗陈姝,回文七律》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张芬的文学成就以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