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 姑苏怀古

胥门悬落日,东风软、人立小斜廊。是越女靓妆,舞停歌罢,捧心无赖,展转回肠。难重问、钱江烟水白,槜李阵云黄。歌吹海中,荒哉旦暮,温柔乡里,老矣君王。
勾章烽火急,见姑苏台畔,长剑如霜。谁念鸱夷相国,目断危樯。早轻装一舸,浮家远去,功成身退,磊落行藏。回首故宫花草,难遣茫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流子·姑苏怀古》是清代诗人曹贞吉创作的一首词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曹贞吉,字升阶,又字升六,号实庵,安丘(今属山东)人。曹贞吉是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曾任礼部郎中。他因其才华和个性在官场上遭遇挫折,选择归隐,著有《珂雪集》和《珂雪词》。
  • 创作时间:词作的创作时间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当时曹贞吉任浙江杭州知府,并有游历苏州的经历。
  • 历史地位:《风流子·姑苏怀古》作为曹贞吉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原文:胥门悬落日,东风软、人立小斜廊。越女靓妆,舞停歌罢,捧心无赖,展转回肠。难重问、钱江烟水白,槜李阵云黄。歌吹海中,荒哉旦暮,温柔乡里,老矣君王。勾章烽火急,见姑苏台畔,长剑如霜。谁念鸱夷相国,目断危樯。早轻装一舸,浮家远去,功成身退,磊落行藏。回首故宫花草,难遣茫茫。
  • 译文:夕阳西下时分,胥门外的风带着柔和,仿佛有人在小斜廊中静立。曾经美丽的越女的妆容,随着舞蹈的结束而消失,只剩下她那无助的眼神和辗转反侧的心。再难以询问那钱塘江的烟波浩渺,槜李山的阵阵云雾。歌声和鼓声从海中飘来,黄昏已至,往日的繁华已成过往,只剩下一个温柔的国度在等待。看到姑苏台上的长剑如霜,谁还会记得那位被放逐的鸱夷相国?他已经目断远方的危樯。早些时候,我轻装上船,远离家乡,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回首望去,故宫中的花草依旧,但心中难以平静,满腔的思绪难以遣散。
  1. 主题思想
  • 对历史的感慨:通过描述越女的美丽舞姿和她的无奈,反映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对历史的深深眷恋。
  • 对自然的赞美:词中的“歌吹海中”和“槜李阵云黄”等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也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谁念鸱夷相国”和“早轻装一舸”等情节的描写,词人展示了对人生无常、功成名就后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1. 艺术特色
  • 词牌运用:曹贞吉巧妙地运用了词牌名“风流子”,使得整首词更加具有古典韵味。这种词牌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词的情感氛围。
  • 语言表达:整首词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曹贞吉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他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 结构布局:整首词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开篇的描写到结尾的情感抒发,词人巧妙地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使得整首词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这种清晰的结构布局不仅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也让整首词更具有吸引力。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此词作创作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地域特色: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词中的苏州景象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苏州风貌的机会。

《风流子·姑苏怀古》不仅是曹贞吉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朝初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这首诗词通过对苏州古城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