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七夕立秋

光岳楼前暑气收,断云疏雨送扁舟。
关河暝色催砧近,海岱烟岚入树浮。
天上双星方渡汉,人间两鬓又惊秋。
明朝玉笛声凄切,风起黄榆白雁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郡七夕立秋》是清代诗人张惟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刻理解。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光岳楼前暑气收,断云疏雨送扁舟。
    关河暝色催砧近,海岱烟岚入树浮。
    天上双星方渡汉,人间两鬓又惊秋。
    明朝玉笛声凄切,风起黄榆白雁愁。

  2. 诗歌背景

  • 《东郡七夕立秋》作于清代,诗人张惟赤是一位有清正声名的官员,他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归隐后更加钟情于文学与艺术。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 在清朝初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机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歌主题
  • 诗歌主要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景象和情感,通过对天文景象的描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世界。其中“天上双星方渡汉,人间两鬓又惊秋”表达了一种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诗中的“关河暝色”与“海岱烟岚”等描写,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还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蕴,使得整首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寄托的表现。
  1. 艺术特色
  • 此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天上双星”比作“渡汉”,将“人间两鬓”比作“惊秋”,这样的修辞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 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开头到结尾,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由景及人、由外及内的抒情手法,使整首诗浑然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1. 情感表达
  • 诗歌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七夕之夜的景色,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理解,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 诗中通过对天象与人世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东郡七夕立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流动的诗篇。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示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这首诗值得每一位喜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读和深入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