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滇

十里壶浆送,都言羡尔归。
独怜车下泣,半是壑中饥。
日落怀难尽,交深泪不挥。
渐遥金碧地,还整旧渔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滇》是清代诗人张一鹄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云南的深厚感情和离别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当地民众的热情相送以及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一鹄,字友鸿,号忍斋,又号钓滩逸人,江苏金山人。他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进士,曾任职于云南,并在当地深受百姓爱戴。康熙元年(1662年)夏,张一鹄因奏销事遭贬谪,返回家乡后,他建立了宗祠,用以教育乡里子弟,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其诗作雄深壮健,与王士禛、彭而述等文人雅士有广泛的交往和唱和。

  2. 诗歌原文:十里壶浆送,都言羡尔归。独怜车下泣,半是壑中饥。日落怀难尽,交深泪不挥。渐遥金碧地,还整旧渔矶。

  3. 诗歌赏析:《别滇》这首诗通过对地方官员在任期间民众的热情接待和自身内心情感的描写,反映了张一鹄对云南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及离别时的复杂心情。诗中“十里壶浆送”形容当地民众热情洋溢的迎接,“独怜车下泣”则揭示了官员被民众的深情所感动,而“日落怀难尽”表达了官员离开时不舍的情感。最后一句“渐遥金碧地,还整旧渔矶”则描绘了官员回到故乡后,虽然景色依旧美丽,但人事已非,内心五味杂陈。

可以发现《别滇》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份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张一鹄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了解到清代晚期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地域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