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次竹汀韵

莽莽神州地,儒生中夜愁。
尘沙埋剑气,风雨乱更筹。
边郡思充国,时名愧介休。
殷忧方漆室,未暇稻粱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不寐次竹汀韵”是一首由曹家达创作的古诗。下面将从作品背景、内容赏析和创作手法等角度,对《不寐次竹汀韵》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曹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晚号拙巢。江苏江阴人。曹家达早年习儒,兼及诗文,光绪乙未年(1895)就学于南菁书院。他因中举人而进入仕途,但由于政治变革的影响,在废科举后转而专注于医学研究,尤其在《伤寒》《金匮》方面有深入研究。
  • 时代背景:曹家达生活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和政治动荡,包括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亥革命等事件的发生。这为曹家达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困惑与挣扎。
  1. 内容赏析
  • 主题思想:《不寐次竹汀韵》反映了曹家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的“莽莽神州地,儒生中夜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和思考。
  • 艺术特色:“尘沙埋剑气”与“风雨乱更筹”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乱与动荡带来的心理影响,使得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不安与迷茫。此外,通过对比“殷忧方漆室,未暇稻粱谋”,诗人揭示了自己虽身处乱世却仍怀有理想与抱负的矛盾心态。
  1. 创作手法
  • 意象运用:曹家达擅长以自然景物作为诗歌意象,通过“竹汀”这一具体场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体验。
  • 语言风格:曹家达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力度。他的诗句往往直击心灵,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如,“边郡思充国,时名愧介休。”这样的句子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理解。
  1. 文学影响
  • 后世影响:曹家达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寐次竹汀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曹家达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
  • 学术评价:学者们对于曹家达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与批评。普遍认为曹家达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其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可以看出《不寐次竹汀韵》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的诗歌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曹家达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哲理和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