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观初日

大梦较兮觉,蓦然朝景红。
遂成天下旦,推出大荒东。
草露迎青女,林烟约白虹。
群阴易消歇,光气渐熊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晨观初日》并非曹家达创作的一首诗,实际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初日》,这是一首描绘清晨景象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关将士的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苦难。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善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
    初日照高林,
    天气晴复阴。
    云散月影重,
    天光一片深。

  3. 诗句解析:第一句“初日照高林”描绘了早晨阳光照耀在高耸入云的树木上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第二句“天气晴复阴”表达了虽然天气由阴转晴,但仍然有些许的阴暗和不确定性。第三句“云散月影重”则描述了天空中云朵消散后,月光再次投射下来的景象,这种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天光一片深”则进一步强调了整个天空被明亮的阳光所照亮,显得非常广阔和深远。

  4. 创作背景: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所作,当时他奉命出使西北边疆,途中经过一个荒凉的山谷。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他独自行走,看到远处有一座山峰,山脚下有一座寺庙。第二天早晨,他站在寺庙前观赏日出,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诗歌技巧,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5. 文学价值:《初日》作为唐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晨观初日》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而非曹家达。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