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庄翔声

寥落苦无偶,心知良独难。
书来逢小至,道远发长叹。
此意无人会,相期保岁寒。
未应更惆怅,努力为加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庄翔声》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曹家达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曹家达,字颖甫,又号尹孚,别号拙巢老人。出生于望族世家,光绪廿一年就读南菁书院时,书院山长黄以周是著名汉学大师兼精医学,受到很多启发。在中举后,他经历了战乱与变迁,最终携家返回澄。在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在城内肆虐,曹家达被害,时年六九岁。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和时代的变迁有了深刻的感悟,进而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2.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无奈以及坚韧生命力的抒发。诗中的“寥落苦无偶,心知良独难”,描绘了诗人面对人生孤寂与困苦时的心境;而“书来逢小至”,则透露出诗人虽处于逆境,却依然保持着对书信的期待与珍惜。整体上,诗篇传达了一种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要坚守信念、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
  3. 艺术特色:《寄怀庄翔声》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律诗格式,而且在意境上也具有深远的哲理意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4. 历史影响:尽管曹家达的生平事迹较为坎坷,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仍然值得称道。此诗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因此,《寄怀庄翔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寄怀庄翔声》不仅是曹家达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的精神面貌的反映。通过深入分析该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学意义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