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渔洋山人秋柳诗

垂柳垂杨别绪多,琅琊心事托微波。
景光腼面不相照,少壮几时奈老何。
天女散花空色相,武梁刻石笑形摩。
索瘢莫信归愚老,多少词人叹赏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渔洋山人秋柳诗》是近代诗人曹家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曹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城内司马街人。出生于望族世家,受业于著名汉学大师黄以周门下,工文学诗词,明医理。光绪廿一年就读南菁书院时,书院山长黄以周是著名汉学大师兼精医学,得益甚多。

  2. 诗歌原文
    垂柳垂杨别绪多,琅琊心事托微波。
    景光腼面不相照,少壮几时奈老何。
    天女散花空色相,武梁刻石笑形摩。
    索瘢莫信归愚老,多少词人叹赏过。

  3. 诗歌内容分析

  • 垂柳垂杨别绪多: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垂柳的深厚情感。垂柳和垂杨通常象征着离别之情,诗人在此可能通过描绘这些柳树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 琅琊心事托微波:这句中的“琅琊”可能是指地名或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心事托微波可能意味着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如流水般难以捉摸。
  • 景光腼面不相照:这句描绘了景色与诗人之间的疏远感。诗人可能因为年岁增长而感到与自然景物之间产生了隔阂。
  • 少壮几时奈老何:这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衰老的无奈感。在年轻时,人们常常有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态往往会发生改变,使得诗人感到无奈。
  • 天女散花空色相:这句使用了神话中天女的意象,暗示着美好事物虽然存在,但最终也会消散。色相可能指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或者表面现象。
  • 武梁刻石笑形摩:“武梁”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石刻画像,而“笑形摩”则形容石刻的生动和逼真。这句话可能是在赞叹古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 诗歌风格特点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垂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意境深远。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民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诗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他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1. 艺术手法
  • 象征:诗人通过使用“天女散花”、“武梁刻石”等象征性的语言,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少壮”和“老”,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借古喻今:诗人通过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寓意了自己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诗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读渔洋山人秋柳诗》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思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美学和现代审美的关系。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