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陆菊裳同年

浪夸文懿暨文忠,一代声华转眼空。
庭草漫添春后绿,石萝亲见劫灰红。
游仙词翰惭曹邺,歌凤佯狂问陆通。
剩有沧桑供茗话,更谁从此剪蒿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偕陆菊裳同年游洽隐园》是清代诗人曹家达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曹家达(1867~1938)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晚号拙巢。江苏江阴人。他早年习儒,兼及诗文,光绪乙未年(1895)就学于南菁书院,有“诗文大家”之誉。在废科举后,曹家达致力于医学研究,尤其对《伤寒》《金匮》等经典医书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 创作时间:诗题“偕陆菊裳同年游洽隐园”表明该诗是在与友人陆菊裳一同游览洽隐园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 文学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偕陆菊裳同年游洽隐园》展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友谊珍贵的感慨以及对往昔辉煌的回忆。
  1. 诗歌原文
    浪誇文懿暨文忠,一代声华转眼空。
    庭草漫添春后绿,石萝亲见劫灰红。
    游仙词翰惭曹邺,歌凤佯狂问陆通。
    剩有沧桑供茗话,更谁从此剪蒿篷。

  2.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诗歌以“偕陆菊裳同年游洽隐园”为背景,通过对景致的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昔日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人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将庭草比作“春后绿”增添了生机,将劫灰中的石萝视作见证历史的痕迹,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自嘲“游仙词翰惭曹邺”,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风度。

《偕陆菊裳同年游洽隐园》不仅体现了清末文人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趣味,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哲理思考。它不仅是曹家达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