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桥步月

北郭月初上,江桥策杖还。
天空秋影澹,风定市声闲。
隐隐渔家火,遥遥湖上山。
沿缘独归去,门巷未曾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涨桥步月》是宋代张洵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含蓄的语言,捕捉了秋天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张洵:南宋诗人,字明叔,号秋崖,浙江温州人,是宋末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北郭月初上,江桥策杖还。
  • 翻译:北郊的月亮刚刚升起,我在江桥上拿着拐杖回家。
  1. 诗歌内容解析
  • 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在中秋之夜,于北郭门附近观月的情景。月亮高悬,江桥上的他,手持拐杖,准备归家。
  • 后四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天空中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风停了,市井间的喧嚣声也消失了。远处隐约可见渔民的灯火,湖面上的山峦若隐若现。诗人沿着江桥独自走回家,发现门巷依旧未关。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之美:此诗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秋天夜景图,通过月光、江桥、湖山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 语言之妙: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渔家火”象征着人间烟火,“湖上山”则暗示着远离尘世的静谧。
  • 情感之深: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 历史评价与影响
  • 历史评价:张洵的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
  • 后世影响: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涨桥步月》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晚的优美诗篇,更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佳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