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边润民制军

中州徭役赖公轻,道路犹闻播颂声。
爱士真如亲子弟,盖棺仍是老书生。
剔除奸佞徵风骨,酝酿文章见性情。
宾客梁园遗爱在,岂徒下吏泪痕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边润民制军》这首诗歌由诗人张洵佳创作,是一首表达对一位官员的赞美与怀念之情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哭边润民制军》的作者是张洵佳,字少泉,江阴人,同治癸酉年(1863)优贡,曾任上蔡知县。其个人经历和作品都反映了他对文学及社会的关注和贡献。
  2. 诗歌原文:《哭边润民制军》的原文如下:“中州徭役赖公轻,道路犹闻播颂声。爱士真如亲子弟,盖棺仍是老书生。剔除奸佞徵风骨,酝酿文章见性情。”这首诗简洁而充满情感,通过四句话勾勒出一个清廉、有才学、深受民众爱戴的官员形象。
  3. 诗歌鉴赏:在这首诗中,“中州徭役赖公轻”意味着这位官员减轻了中州的徭役负担,使得百姓生活得以安宁;“道路犹闻播颂声”说明他的善行广为人知,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赞誉。而“爱士真如亲子弟,盖棺仍是老书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官员深厚的感情,将他比作如同亲人一样关心爱护下属,即使去世也仍保持着学者的风范。
  4. 历史评价:张洵佳在任上蔡知县期间,致力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民众的广泛称赞。这种从政理念和人文关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5. 文化影响:《哭边润民制军》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官员清廉、有才能的赞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和文人的政治理想。

通过对《哭边润民制军》的解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张洵佳对政治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政治行为的肯定,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