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禅寺

不厌常为客,东禅十度来。
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
懒性真如识,中年急景催。
两州分八口,离绪独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东禅寺》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张问陶,字仲治,号壶公,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如下:

  1. 诗歌原文
    不厌常为客,东禅十度来。
    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
    懒性真如识,中年急景催。
    两州分八口,离绪独徘徊。

  2. 诗歌解析

  • 主题与情感:《过东禅寺》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东禅寺的探访及其带来的感受和心境变化。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的体验。通过对东禅寺的多次访问,张问陶展现了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不厌常为客”表达了诗人经常作为游人访问寺庙的心态,反映了其对佛教文化的喜爱和向往;“儿童知姓字,面目笑尘埃”则描绘了东禅寺中孩童纯真无暇的景象,同时也暗喻了诗人自身的超脱尘世;“中年急景催”则反映了诗人在面对人生中年危机时的焦虑与无奈。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张问陶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东禅寺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反映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此外,诗中也巧妙地使用了重复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 历史背景与影响
  • 时代背景:东禅寺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唐代魏徵之子改凤凰山为岘山建寺以资冥福,至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3年),已发展成为一处重要的佛教圣地。
  • 文化意义:东禅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地,也是文人雅士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场所。王士禛的《早发黄梅过东禅寺》中提及的“传衣夜半祖庭闻”,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禅宗思想的认同与追求。
  • 文学价值:张问陶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也为后世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作品被广泛引用和赏析,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文献。

《过东禅寺》作为张问陶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刻的生活感悟和艺术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文化的风貌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