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

利州山水淡宜秋,波浪潺湲绕郭流。
仿佛巴渝东去路,一帆风雨峡中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嘉陵江上》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歌曲作品,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该曲以嘉陵江为背景,抒发了词作者对失去的家园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是一首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的抗日救亡歌曲。

《嘉陵江上》的创作时间背景是在1939年春末,当时端木蕻良在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任教。端木蕻良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深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的生活充满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端木蕻良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嘉陵江上》便是在这种历史情境下应运而生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民族危难时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表达。

《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曲结合,贺绿汀的旋律简洁明了,运用了特殊的吉普赛音阶,与一般的五声、七声角调式相近,但比一般五声调式多两个增二度音程,使得旋律既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二是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使得歌曲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也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歌曲典范。它的旋律和歌词都饱含深情,能够触动听众的心弦,激发起人们对自由和和平的渴望。

《嘉陵江上》的影响力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它还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抗争的精神。当人们听到这首歌时,往往会联想到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以及那些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的英雄人物。因此,《嘉陵江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嘉陵江上》作为一部歌曲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体现,一段历史的见证。在欣赏这首作品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