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莫子偲游赵州赴陈刺史之招

黄沙舞风白日晡,眲叟束书戒仆夫。
何事犯寒须冻结,南渡衡滱饥来驱。
臣朔履破不足道,君亦如此堪卢胡。
蚤年高名动帝都,西南郑莫称两儒。
犍为文学毋敛尹,三千年上攀为徒。
涩体惯作孟郊语,瘦硬能为李潮书。
今年京国朋不孤,瑰琦跌宕刘与吴。
经生壮士各异态,臭味自合无差殊。
刘归吴逝君去国,远游宝璐何人沽。
君诗送我西山麓,重裘装缠秋林疏。
我歌送君燕市外,剑筑萧瑟冬原枯。
勿饮赵茶浇赵酒,平原公子无时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之洞的《送莫子偲游赵州赴陈刺史之招》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的诗歌。该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香涛,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直隶南皮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他的文学成就和政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黄沙舞风白日晡,眲叟束书戒仆夫。”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黄沙飞舞,太阳快要落山,老者整理行装,嘱咐仆人准备出发。
  • “何事犯寒须冻结,南渡衡滱饥来驱。”诗人表达了一种担忧和不安,担心因为寒冷而生病,以及因为战乱引发的饥荒。
  • “臣朔履破不足道,君亦如此堪卢胡。”这里表达了对友人坚韧不拔性格的赞美,也反映出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 “早年高名动帝都,西南郑莫称两儒。”诗人提到了友人在年轻时就享有盛名,以及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 “犍为文学毋敛尹,三千年上攀为徒。”这里提到的“毋敛尹”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字或人物,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赞扬友人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渊源。
  • “涩体惯作孟郊语,瘦硬能为李潮书。”诗人形容友人的文笔既像孟郊的涩体诗那样深刻,又像李潮的书那样有力。
  • “今年京国朋不孤,瑰琦跌宕刘与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京城中有所作为,成为杰出的人物。
  • “经生壮士各异态,臭味自合无差殊。”诗人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各自有不同的风貌,但彼此之间有着相似的品味和气质。
  • “刘归吴逝君去国,远游宝璐何人沽。”这里提到了友人离开京城,前往吴地(今江苏苏州)的事情。
  • “君诗送我西山麓,重裘装缠秋林疏。”诗人用秋天的景象来象征友情的深远和淡泊,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我歌送君燕市外,剑筑萧瑟冬原枯。”诗人在燕市外为友人送行,用剑筑和萧瑟的冬天来形容别离的氛围。
  • “勿饮赵茶浇赵酒,平原公子无时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希望他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和独立。
  1. 文化背景与意义
  •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诗人展示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如“黄沙舞风白日晡”,“眲叟束书戒仆夫”,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仅描绘了边塞风光,也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友人的形象和自己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1. 鉴赏与评价
  •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被誉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
  • 通过对诗中语言和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种理解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力量,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 在文学史上,这首诗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体现了张之洞的文学才华,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送莫子偲游赵州赴陈刺史之招》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作品,它不仅是对友人离别之情的深情表达,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记录。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