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韬光庵

四山青欲下,众树密难名。
时有竹光入,远闻泉水声。
鼯抨石子落,猿挂翠微行。
对境忘言说,玄情去复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韬光庵》是明代王稚登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稚登(1535年—1612年),字伯毂,号东山生,又号拙轩子或青丘子。他出生于江阴(今属江苏省),是明朝著名文人。王稚登自幼聪颖好学,十岁时就能写诗并得到文征明的指导。他不仅擅长书法,还多才多艺,其诗歌创作以描写自然景致和送别怀人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广受欢迎,被后人传颂。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浮岚空翠昼氤氲
  • 浮岚空翠:形容景色如浮云般轻飘,空翠则指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亮。
  • 昼氤氲:形容阳光明媚,天空中的云雾弥漫。
  • 谷静人声寂不闻
  • 谷静人声寂不闻:形容山谷中非常安静,连人声都听不见。
  • 谷静:山谷中的景色宁静而深远。
  • 人声寂不闻:强调了山谷的寂静无声。
  • 处处引泉遥接竹
  • 处处引泉:指到处都有泉水流出,形成一条条小溪。
  • 遥接竹:形容这些泉水与周围的竹子相互连接,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 重重蹑石上千云
  • 重重蹑石:指沿着山路层层而上,攀爬至高处。
  • 上云:形容登山之高,似乎已接近云端。

王稚登的《登韬光庵》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特色,而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情趣。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稚登的写作技巧,也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