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 · 九日

重上高楼,客载酒干林、又散晴霭。殿角风铃,药阑残叶,昔日同游仍在。年华顿换,金铺半映斜阳外。徙倚处,肠断、西风心事偏无赖。
萸囊并佩、篱菊斜簪,旧岁秋光、恨难再。叹如今、凄凉宝瑟,腰围频减沈郎带。极目远山横浅黛。倦凭飞槛,那堪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一天疏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霁·九日》是一首明末清初的词作,由梁清标所作。这首词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后世文学研究中的宝贵财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梁清标的全名是梁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别号蕉林居士。他出生于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士等职,最后官至户部尚书和保和殿大学士等高位。
  • 文学成就:梁清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藏书家和文学家,还因名列“贰臣传”而饱受争议。他的文学成就在《秋霁·九日》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该词作体现了他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1. 词作原文
  • 《秋霁·九日》的内容主要描绘了重上高楼,与旧友共饮的情景。通过对比昔日与如今的不同景致,表达了岁月无情、人事易变的感慨。
  1. 作品赏析
  • 艺术风格:该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其中,“秋霁”一词作为词牌名,不仅指自然界的晴朗天气,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澄明。
  • 情感表达:词中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同时,也表现了其对现实变化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1. 背景介绍
  • 创作时期:据资料显示,《秋霁·九日》创作于清朝初期,具体时间不详。但根据词中提及的历史元素,可以推测其创作与明朝末期有关。
  • 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正处于战乱与变革之中,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常常感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常常以诗歌、词赋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秋霁·九日》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后世评价: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这首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首词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散文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秋霁·九日》等古典文学作品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 文化交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秋霁·九日》等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1. 相关研究
  • 学术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日益活跃,对《秋霁·九日》等作品的关注也日益增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比较研究:与其他同期的词人相比,梁清标在词风、题材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通过对《秋霁·九日》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秋霁·九日》不仅是梁清标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阅读并研究这首词作,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魅力的绝佳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