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方招游上海

约我乘潮买钓舟,分明补作昔年游。
壶觞此夜亲朋酒,粉黛谁家歌舞楼。
日落江边胡马嘶,月明海上锦囊收。
一隅差喜东南守,应许连朝忘客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方招游上海》是一首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歌,由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蛰存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上海夜游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都市夜景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施蛰存的创作手法在当时属于一种创新。新感觉派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都市文化特征,注重对现代生活的描摹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子方招游上海》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新感觉派文学风格的一种体现。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1935年期间,正是“新感觉派”在上海兴起的时期,其成员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都深受上海都市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都市文化特征。

从文学内容来看,《子方招游上海》描绘的是一幅夜晚上海的景象,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诗人约请同好者乘潮买钓舟,在明月和海风中尽情享受友情与欢聚的时光。这一夜的欢乐场景被诗意地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有江边胡马嘶鸣的雄壮,也有海上锦囊收放的雅致,展现了上海夜晚的魅力和活力。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也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子方招游上海》作为一首新感觉派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当时的文学创新,更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上海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幅夜游图景的艺术再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个体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