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柬衡甫

针线压女红,斧锥资匠斫。
器利善事先,至理通乎学。
讲学在群书,梯航与辘轴。
舍此旧迹寻,歧途迷踯躅。
嗟我少失学,父书未能读。
缥缃飘劫灰,湖海走尘俗。
几处拥书城,心羡涎流角。
饷贫慨以慷,驱饥常缚束。
堪叹楮叶成,已尽易饘粥。
异书识纤微,天花眩眼目。
牛充梁栋高,蠡测山渊伏。
一知半解时,岁月逾匆促。
三来苕霅间,游忆髫龄熟。
桂堂许重登,天香犹馥郁。
施子真儒官,今雨旧雨续。
得钱便买书,插架签盈屋。
问难并析疑,取求快所欲。
帘燕静不嗔,河鼠饮满腹。
回首二十年,趋庭训闻独。
阶砌每徘徊,梦魂应来复。
袖卷晚归来,少年补未足。
荒草辟山蹊,暗室明椽烛。
故地逢故交,天与孤儿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借书柬衡甫》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许传霈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透露出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向往。以下是对《借书柬衡甫》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针线压女红,
    斧锥资匠斲。
    器利善事先,
    至理通乎学。
    讲学在群书,
    梯航与辘轴。
    舍此旧迹寻,
    歧途迷踯躅。
    嗟我少失学,
    父书未能读。
    缥缃飘劫灰,
    湖海走尘俗。
    几处拥书城,
    心羡涎流角。
    饷贫慨以慷,
    驱饥常缚束。
    堪叹楮叶成,
    已尽易饘粥。
    异书识纤微,
    天花眩眼目。
    牛充梁栋高,
    蠡测山渊伏。
    一知半解时,
    岁月逾匆促。
    三来苕霅间,
    游忆髫龄熟。
    桂堂许重登,
    天香犹馥郁。
    施子真儒官,
    今雨旧雨续。
    得钱便买书,
    插架签盈屋。
    问难并析疑,
    取求快所欲。
    帘燕静不嗔,
    河鼠饮满腹。
    回首二十年,
    趋庭训闻独。
    阶砌每徘徊,
    梦魂应来复。
    袖卷晚归来,
    少年补未足。
    荒草辟山蹊,
    暗室明椽烛。
    故地逢故交,
    天与孤儿福。
  2. 诗意解读
  • 读书与生活:《借书柬衡甫》中的“针线压女红”与“斧锥资匠斲”反映了作者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他利用针线和斧头等工具从事手工劳作,同时通过书籍学习知识。这展示了他在物质条件艰苦时期依然坚持学习的精神。
  • 知识的渴望:“器利善事先,至理通乎学”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他认为掌握知识可以带来利益,并且能够理解世间的道理。
  • 对旧学的怀念与现实困境:“讲学在群书,梯航与辘轴”描绘了作者在旧学中汲取知识的情景,而“几处拥书城,心羡涎流角”则揭示了他对于拥有大量书籍的梦想和羡慕之情,但现实的困顿让他不得不将这种欲望转化为实际行动。
  • 对知识的渴求和实践:“饷贫慨以慷,驱饥常缚束”表达了作者在贫困中仍不忘学习的愿望,即使在饥饿和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希望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
  • 对知识的珍视:“堪叹楮叶成,已尽易饘粥”揭示了知识的价值,即使是简单的纸张也能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一旦这些知识被耗尽,人们就难以继续前进。
  • 对知识的渴望和实现:“异书识纤微,天花眩眼目”表达了作者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旧有知识的珍视,新知识如同天花般美丽,能够让人眼界大开。
  • 对知识的传承:“牛充梁栋高,蠡测山渊伏”暗示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的重要性,就像高大的建筑物需要梁柱支撑一样,知识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传播才能发挥其价值。
  • 对知识的追求:“一知半解时,岁月逾匆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深度的追求,即使只是了解一些皮毛,时间也会迅速流逝。
  • 对知识的渴望和实践:“三来苕霅间,游忆髫龄熟”显示了作者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于那段经历的深刻怀念。
  • 对知识的珍视:“桂堂许重登,天香犹馥郁”意味着作者希望能够再次回到那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地方。
  • 对知识的传承:“施子真儒官,今雨旧雨续”表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教导如同今天的雨水一般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学生。
  • 对知识的渴望:“得钱便买书,插架签盈屋”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愿意花费金钱购买书籍,以便有更多的机会阅读和学习。
  • 对知识的渴望和实践:“问难并析疑,取求快所欲”描绘了作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积极态度,他愿意不断提问和解答疑问,以便更快地掌握知识。
  • 对知识的珍视:“帘燕静不嗔,河鼠饮满腹”象征着知识的力量,即使环境安静,书籍也不会受到打扰;而河鼠则会满载而归。
  • 对知识的渴望:“回首二十年,趋庭训闻独”反映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 对知识的渴望和实现:“阶砌每徘徊,梦魂应来复”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的追忆,他常常在夜晚徘徊在阶梯之间,期待着梦中能与父亲团聚。
  • 对知识的渴望和实践:“袖卷晚归来,少年补未足”描述了作者在晚上归来时的情景,他仍然记得自己年轻时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55^]。
  • 对知识的渴望:“荒草辟山蹊,暗室明椽烛”象征着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周围环境变得荒凉,知识的光芒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55^]。
  • 对知识的珍视:“故地逢故交,天与孤儿福”意味着作者在旧地遇到老朋友,这是命运的恩赐和祝福[^55^]。
  1. 艺术特色
  • 《借书柬衡甫》作为一首诗歌,语言精炼且富有节奏感,通过对仗和韵脚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55^]。
  • 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古风表达方式,如使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55^]。
  •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追求[^55^]。
  1. 情感寄托
  • 《借书柬衡甫》不仅是一首描述学习过程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自我激励的方式[^55^]。
  • 诗歌中蕴含了作者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深厚情感,通过阅读书籍,他实现了自我提升和成长[^55^]。
  1. 文化意义
  • 《借书柬衡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5^]。
  • 这首诗歌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学术追求和文化修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55^]。
  1. 历史评价
  • 《借书柬衡甫》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55^]。
  • 这首诗歌也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资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55^]。
  1. 创作背景
  • 《借书柬衡甫》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作为一个生活在清朝的文人,他可能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55^]。
  • 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传统的坚守[^15^]。
  1. 艺术影响
  • 《借书柬衡甫》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深刻认识[^15^]。
  •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
  1. 启示与反思
  • 通过对《借书柬衡甫》的学习,我们可以反思个人的学习历程和成长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和利用现有的学习机会[^15^]。
  • 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领域。

《借书柬衡甫》不仅是一首表达学习热情的诗歌,更是一个关于知识与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特点。这不仅有助于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