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丛桂长新枝,趁可归与意在斯。
去雁影低秋水外,暮蝉声曳夕阳迟。
风流一散难为别,物色征行总入诗。
京洛词人零落尽,骚坛管领更依谁。
送顾秀野南归和留别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顾秀野南归和留别韵》是清代梁锡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以其深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流传甚广的佳作。
《送顾秀野南归和留别韵》是诗人在顾秀野即将南归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及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淮南丛桂长新枝”一句不仅描绘出淮南地区茂盛的桂花,也象征着友情如花木般年年更新,常青不老。而“趁可归与意在斯”则透露出作者希望好友能顺利回家的愿望,同时也暗示着两人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的意象运用十分巧妙,如“去雁影低秋水外”,以落日下孤雁低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不失诗意的氛围;“暮蝉声曳夕阳迟”,则是以傍晚时分蝉声拖曳、夕阳缓慢落下的景色,烘托出离别之时的沉重感。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
梁锡珩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如“风流一散难为别”,表达了一旦朋友离散,便难以再见的感慨;“物色征行总入诗”,则表达了无论走到何处,都将成为他笔下诗句的主题。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同时流露出一股豪放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送顾秀野南归和留别韵》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诗中的“骚坛管领更依谁”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文人群体的关怀,暗指了当时文坛领袖人物的缺失。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离别的情感表达,更是对整个时代文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送顾秀野南归和留别韵》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作品。通过对诗中具体意象的分析,以及对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