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二重溪

一村初过雨,野水尚回漩。
桥断思通竹,林疏渐补烟。
草光浮极浦,树色染遥天。
归去前途静,高槐咽暮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二重溪》是诗人许南英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乡村雨后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许南英:字蕴白、允白,号窥园主人,祖籍揭阳,出生于台湾府城(今台南市),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参与抗敌,战后选择回台垦土化番;后在广东为官十余载,历任官职包括乡试阅卷官、税关总辨等职。
  1. 诗歌原文及解析:《过二重溪》这首诗的全文如下:一村初过雨,野水尚回漩。桥断思通竹,林疏渐补烟。草光浮极浦,树色染遥天。归去前途静,高槐咽暮蝉。每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哲思。例如,首句“一村初过雨”便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而最后一句“高槐咽暮蝉”则给人以深远的思索空间。

  2. 文学影响

  • 历史地位:《过二重溪》作为许南英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简洁明快的诗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文化传承:该诗被收录于许南英的诗集《窥园留草》,成为研究许南英及其时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被精心雕琢,如“野水”、“桥断”、“高槐”、“暮蝉”,无不展现出诗人对细节的敏感与捕捉能力。
  • 语言风格:《过二重溪》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深意,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1. 社会价值
  • 文化传播:该诗通过历史的记载和流传,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思想启迪: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给予读者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哲学和艺术的思考。

《过二重溪》不仅仅是一首诗作,它还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许南英的生活历程和文学成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南英本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