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樨学舍即景

天然位置一诗寮,此景从来未易描。
芳草平阶无用剪,好山入户不须招。
新添门外一渠水,旧种窗阴百本蕉。
独惜岁寒无雪意,梅花消瘦太无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樨学舍即景》是诗人许南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他在天然的位置上的即兴之作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闻樨学舍即景中的所见所感。《闻樨学舍即景》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西学东渐,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显著。
  • 作者生平:许南英,字子蕴,号蕴白、允白,祖籍揭阳,出生于台湾府城(今台南市)。他早年曾成立「闻樨学舍」,以教书为业。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其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仕途的转变,也见证了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1. 诗歌内容
  • 首联:开篇“天然位置一诗寮,此景从来未易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感慨与欣赏。天然的位置、诗寮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雅致。
  • 颔联:“芳草平阶无用剪,好山入户不须招。”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闻樨学舍的自然之美,无需刻意修剪的青草和不需招揽的好山,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 颈联:“新添门外一渠水,旧种窗阴百本蕉。”通过提及门前新增的水渠和窗外种植的多种蕉树,诗人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之中,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处理得相当巧妙,既有对自然景物的具体描写,又有诗人的情感流露,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
  • 意境创造:诗人通过对闻樨学舍内外景象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变迁:作为清末民初的作品,《闻樨学舍即景》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景物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 启发后世: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示人们应如何观察世界、表达情感以及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联。

《闻樨学舍即景》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