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杂咏

铜印勾留过一春,尸居翻觉愧徐民。
簿书裁判无灵手,辜负攀辕卧辙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闻杂咏》是清末民国初诗人许南英的作品,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台湾府人。早年成立「闻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后来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2. 诗歌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铜印勾留过一春的场景,表达了对那些尸居素餐的官员的不满和讽刺。诗中写到“官长真如退陀僧”,暗示这些官员如同逃避现实、无所作为的僧人,没有实际行动的能力。此外,“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这句也反映了官场的冷漠与清廉,以及作者对此的失望与无奈。

  3.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判,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官场的黑暗面和官员的无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改革和进步的渴望。

  4. 诗歌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上。通过对铜印、官府、官僚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个鲜明的官场形象。同时,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社会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危机。官场腐败、官员无能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南英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

《徐闻杂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许南英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末民初社会变革和文人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