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习静处,幽寂绝尘氛。
野鸟啼深树,山花澹白云。
相违将半月,重见便论文。
好待秋生竹,携琴再访君。
钵池庵留赠玉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月·钵池庵留赠玉公》是清朝文学家清月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诗中描绘了支公(即支遁,佛教高僧)的静思之地——钵池庵,以及那里幽寂的环境。支遁是东晋著名的僧人、哲学家和文学家,其生活哲学与隐逸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在诗中,“支公习静处”一句,直接点出了支遁的高洁品格及其对自然的独到体验。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支遁的精神风貌,也暗示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诗的另一部分“野鸟啼深树,山花澹白云”,则通过声音与色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这里的“野鸟啼”、“山花澹云”都是大自然中的常见景象,但通过诗人细腻的情感渲染,它们都带上了一层超然物外的意味。这种描写方式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色,也加深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寄托。
诗的后半部分,“相违将半月,重见便论文”和“好待秋生竹,携琴再访君”,则是对友情和重逢情景的温馨描绘。这里,“相违将半月”意味着离别已久,而“重见便论文”则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和相互间的尊重。最后两句“好待秋生竹,携琴再访君”,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与喜悦,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文人雅士间的高雅交流方式。这不仅是对过去友谊的肯定,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福。
《清月·钵池庵留赠玉公》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传递,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古代文人生活、哲学思想及艺术风格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