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冬日过阙里

銮辂来东鲁,先登夫子堂。
两楹陈俎豆,数仞见宫墙。
道统唐虞接,儒宗洙泗长。
入门抚松柏,瞻拜肃冠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冬日过阙里’这首诗由清朝皇帝玄烨创作于甲子冬至时节,表达了作者对儒学和孔子文化的尊崇以及他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作原文
  • 首句:“銮辂来东鲁”,描述了御用车辆的到来,象征着皇帝对地方的巡视或访问。
  • 次句:“先登夫子堂”,表明了作者首先前往孔子的学堂——夫子堂,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尊重。
  • 第三句:“两楹陈俎豆”,指孔子学堂内有供祭祀用的祭坛,展示了儒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仪式地位。
  • 第四句:“数仞见宫墙”,描绘出孔子学堂的高墙,强调了其宏伟与庄严,也暗示了孔子文化的历史深远。
  • 第五句:“道统唐虞接”,表示孔子的学问传承与唐尧、虞舜时期相承接,显示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深厚底蕴。
  • 第六句:“儒风洙泗长”,“洙泗”是春秋时期的两条重要河流,这里比喻儒家学说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
  • 尾句:“入门抚松柏,瞻拜肃冠裳。”作者进入学堂时抚摸着松柏,表达对先贤孔子的尊敬之情。
  1. 诗人简介
  • 玄烨: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为清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康乾盛世”。作为一位有远见和才能的君主,玄烨对儒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多次亲访儒学圣地。
  1. 历史背景
  • 在甲子年即康熙四年(1665年)冬至期间,玄烨皇帝亲临山东曲阜,访问孔子的讲学场所——孔庙和孔府,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以及对孔子文化的推崇。
  • 同时,这一行为也是对明朝末年以来儒学衰落局面的一种回应,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儒学文化,玄烨试图恢复和振兴这一传统学术。
  1. 艺术价值
  • 语言特点:《甲子冬日过阙里》采用了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体现了玄烨皇帝对于文学艺术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尊贵身份。
  • 文化内涵: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孔子及其教义的敬仰,还体现了康熙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甲子冬日过阙里》不仅是玄烨皇帝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理念的体现,更是清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康熙帝时代中国的文化政策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与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