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忆王孙·秋草

好片欢场容易变。浑不似、落花芳甸。几番风雨几番霜,枉省识、春人面。
微生甘被牛羊健。惊到处、碧磷红燹。尽他风雨尽他霜,尚入梦、春晖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调忆王孙·秋草》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相关信息:

  1. 作者介绍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擅长通过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情感体验。她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词中之冠”。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双调忆王孙·秋草》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 译文:湖上的微风轻轻吹拂,水面上波涛浩渺无边。秋天已经走到了尽头,红花逐渐稀疏、香气不再浓郁。湖水与山色仿佛在向我展示它们的亲近,让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荷叶上结满了成熟的莲子,而那些曾经盛开的花朵已被青露清洗干净。沙滩上,栖息着的鸥鹭没有回头,似乎也在怨恨人们总是过早地离开。
  1. 作品赏析
  • 《双调忆王孙·秋草》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词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词中的“秋已暮”、“红稀香少”等描写手法,不仅传递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视觉变化,还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词中通过“水光山色与人亲”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以及自然界的无限美好。这种表现方式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显示了她在艺术表现方面的高超技巧。
  • 此外,通过对鸥鹭等水鸟的描写,词人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间别离的无奈情绪。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双调忆王孙·秋草》可能写于李清照南渡前的早期。这一时期,李清照经历了从北方南迁至南方的生活变迁,这段经历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1. 主题思想
  • 词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李清照的笔下,自然不仅仅是外在的景物,更是情感和生命的象征。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通过对鸥鹭不回头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双调忆王孙·秋草》不仅是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词人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美、人生哲理和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词无疑是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