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吴母刘太君七十

晓日神山现海滨,仙姬岛上认前身。
请看歌乐传公子,原是然藜照老人。
七十北堂开宴始,三千东阁赋诗频。
苍松翠柏围帘幕,垂荫长盘太古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吴母刘太君七十》是清代诗人章甫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母亲七十寿辰的祝福以及对长寿的颂扬。下面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与背景
  • 作者介绍:章甫(1760~1816),字文明,号半崧,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人。他是一位嗜古且天分甚高的学者,对诗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广泛的涉猎。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其内容涉及对母亲的祝福和对长寿的颂扬,可见其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或稍后。
  1. 诗歌主题与意义
  • 表达祝福:诗中通过对日神山现海滨、仙姬岛上认前身等意象的描述,表达了对母亲七十大寿的深深祝福和对长寿的期望。
  • 反映时代背景:诗中的“林爽文事变”、“林爽文变”以及“嘉庆四年”(1799)、“重修府学文庙”等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特点。
  1. 诗歌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晓日神山”、“仙姬岛”,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寓意着母亲如同这些自然景观般坚韧不拔、历久弥新。
  • 语言风格:章甫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他的诗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易于吟诵,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1. 诗歌文化价值
  • 反映家族文化:通过诗歌可以窥见当时的家族文化和社会风貌,特别是对于母亲的敬仰和对长辈的尊敬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传承文化精神:《寿吴母刘太君七十》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传递了一种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家庭传统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 诗歌影响与评价
  • 读者反响:尽管关于《寿吴母刘太君七十》的具体读者反馈不详,但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这首诗无疑是章甫作品中的佳作之一。
  • 后世评价:章甫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他的诗作不仅被后人传阅,也在各种文学评论中得到了积极的评价。

《寿吴母刘太君七十》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欣赏到章甫的高超艺术成就,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