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忘昏晓,几时岁又杪。
六千三万日,今尚馀多少。
岁暮感咏
介绍
《岁暮感咏》是清代章甫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章甫(1760~1816),字文明,号半崧,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变时,曾募义军堵禦;嘉庆四年(1799)岁贡,三次渡海赴试,皆不中,遂设教里中。重修府学文庙时曾捐银赞助,其后担任董事。性情嗜古,天分甚高。读书博采经子百家之菁华,究心诗学之源流正变。此后绝意仕途,课儿孙自娱,时人目为高士。诗文俱工。著有《半崧集》六卷。
创作背景:在《岁暮感咏》的创作时期,诗人可能经历了人生的某些重大事件或心境变化,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完成了这首反映其内心世界的作品。该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年节来临、家人团聚之时所写,通过对岁月流转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全文:忽忽忘昏晓,几时岁又杪。六千三万日,今尚馀多少。忽忽忘昏晓,几时岁又杪。六千三万日,今尚馀多少。这四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反复强调“忽”、“几”、“今”等词汇,强化了时间的快速流逝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愁。
主题思想:在《岁暮感咏》中,诗人通过描写四季更替、岁月变迁,抒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这种对时间流逝的反思,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
艺术特色:章甫在《岁暮感咏》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上。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准确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章甫还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岁暮感咏》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间的思考。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