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庵访半公遇雨

绕篱生苦竹,乱叶法幢开。
亭午澄潭黑,连山怒雨来。
传薪依紫柏,易米写苍苔。
坐待清溪月,临门见钓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半山庵访半公遇雨》是清代诗人梅庚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半山庵访友时,因连日大雨而遭遇的一场自然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半山庵访半公遇雨》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当时梅庚还是一位年轻的举人,他在浙江泰顺知县任上创作了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与友人半公在半山庵中的一段经历,他们在庵中偶遇暴雨,并在等待雨停之时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

  2.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点:诗中“绕篱生苦竹,乱叶法幢开”描绘了一幅竹林环绕、枝叶杂乱的自然画面。接着,“亭午澄潭黑,连山怒雨来”展现了雨中景色的变化,从亭午时分的潭水清澈到傍晚连山被怒雨所覆盖的景象。最后两句“传薪依紫柏,易米写苍苔”则表达了在雨中寻找柴火和粮食的艰难,以及诗人在雨中的孤独感受。

  3. 梅庚的其他作品及影响:除了《半山庵访半公遇雨》,梅庚还有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暖。《天逸阁集》中收录了他的许多诗歌,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4.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忧郁的氛围。特别是雨中的场景,既表现了自然的恢宏壮丽,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5. 文化意义与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一直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半山庵访半公遇雨》作为其中的佳作,不仅展现了梅庚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半山庵访半公遇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