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登蛇山

广武山头涌翠屏,黄河腾踔如奔鲸。
去年重九汗漫游,今朝尚带鱼龙腥。
大江滚滚从西来,东流到海归蓬莱。
纵横睥睨五千里,兹山矗立银涛堆。
穿云蹑屐淩绝顶,当风岸帻恣徘徊。
丛祠秋菊荐元老,冠裳簪笔搜琼瑰。
登楼四望天地阔,洪流漠漠如飞埃。
西卷欧洲南印度,东泻扶桑水一杯。
迩来鬼怪穷禹鼎,不周一触烦神娲。
南海臣佗今不祀,彭台烽火郁风霾。
何人为我招黄鹤,仰叩天关开橐籥。
一挥壮士挽天河,倾向沧溟洗蛟鳄。
醉中抵掌发狂歌,短发垂垂乌帽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九登蛇山》是近现代诗人傅为霖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人生平
  • 生平简介:傅为霖,字润生,四川简阳人,同治庚午举人,辛未连捷成进士,官湖北知县。
  • 创作风格:作为一位科举出身的文人,傅为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情感。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重九登蛇山》全文如下:
    广武山头涌翠屏,黄河腾踔如奔鲸。
    去年重九汗漫游,今朝尚带鱼龙腥。
    大江滚滚从西来,东流到海归蓬莱。
    纵横睥睨五千里,兹山矗立银涛堆。
    穿云蹑屐凌绝顶,当风岸帻恣徘徊。
    丛祠秋菊荐元老,冠裳簪笔搜琼瑰。
    登楼四望天地阔,洪流漠漠如飞埃。
    西卷欧洲南印度,东泻扶桑水一杯。
    迩来鬼怪穷禹鼎,不一触烦神娲。
    南海臣佗今不祀,彭台烽火鬱风霾。
    何人为我招黄鹤,仰叩天关开橐籥。
    一挥壮士挽天河,倾向沧溟洗蛟鳄。
    醉中抵掌发狂歌,短发垂垂乌帽落。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诗中的“广武山头涌翠屏,黄河腾踔如奔鲸”描绘了一幅雄伟的自然画面,展现了黄河的雄浑与山的峻美。
  • 历史背景:“西卷欧洲南印度,东泻扶桑水一杯”,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
  • 政治隐喻:“迩来鬼怪穷禹鼎,不一触烦神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担忧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引用,寓意深远。
  • 人文情怀:整首诗渗透着作者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描写山川、河流、人物等,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内涵。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重九登蛇山》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是诗人情感和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诗人身处其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危机。这种背景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
  • 个人经历:傅为霖本人的经历也为其诗词创作提供了灵感。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广武山”、“黄河”、“重九”、“鱼龙腥”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
  1. 社会意义
  • 爱国主义情怀:诗中的“仰叩天关开橐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深切的爱国情怀。
  • 历史意识:“西卷欧洲南印度,东泻扶桑水一杯。”反映了诗人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
  • 民族精神:“迩来鬼怪穷禹鼎,不一触烦神娲。”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 启示与影响
  • 历史教训:通过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警惕未来的挑战。
  • 文化传承:诗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现实启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启发人们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重九登蛇山》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于世,更承载着诗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情怀和生命感悟。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