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亡友吕厚庵遗照

生死经年别,临风忆吕安。
有诗多变徵,遗恨负承欢。
淡极人如菊,交深臭似兰。
披图见颜色,疑是梦中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亡友吕厚庵遗照》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傅锡祺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1. 诗歌原文
    生死经年别,临风忆吕安。
    有诗多变徵,遗恨负承欢。
    淡极人如菊,交深臭似兰。
    披图见颜色,疑是梦中看。

  2. 诗歌鉴赏

  • 生死之别与怀念:诗中开篇“生死经年别”,表达了诗人与亡友吕厚庵在长时间分别后,再次相见时的感慨与思念。这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情感的深刻体现。
  • 文学手法与意象:“有诗多变徵”,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变徵”来形容诗中的多样变化,反映了诗歌内容丰富且层次分明的特点。“遗恨负承欢”,则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深深遗憾和未能共度的遗憾。
  • 意境之美与哲思:结尾处“披图见颜色,疑是梦中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亡友遗像与梦中所见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深度。这不仅仅是对亡友的缅怀,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题亡友吕厚庵遗照》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古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美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友情和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值得深入阅读和赏析,更应作为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台湾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