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 怀陈蜕庵

壮怀欲问天公。恨无穷。萧瑟暮年词赋为愁工。
秋来聚。今何去。信难通。可是脚跟无线转如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见欢·怀陈蜕庵》是一首近现代的诗词作品,作者是诗人傅熊湘。这首诗作表达了诗人对陈蜕庵的深情怀念和对其人生遭遇的深深感慨。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傅熊湘(1883-1931),原名专,字文渠,又字君剑、钝安,湖南醴陵人。他是南社成员,曾任沅江县长、湖南中山图书馆馆长等职。他的诗歌作品包括《钝安诗》《钝安词》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1. 诗词原文
    壮怀欲问天公。恨无穷。萧瑟暮年词赋为愁工。秋来聚。今何去。信难通。可是脚跟无线转如蓬。

  2. 诗词解析

  • 壮怀欲问天公:表达了诗人对天命的质疑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 恨无穷:反映了诗人对陈蜕庵一生经历的深切同情和哀悼。
  • 萧瑟暮年词赋为愁工:描绘了诗人在晚年时创作的词作充满了愁绪,反映了他的心境与情感。
  • 秋来聚: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使得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反映了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缩短。
  • 今何去:询问陈蜕庵现在何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下落的关切和思念。
  • 信难通: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诗人无法得到关于陈蜕庵的确切消息。
  • 可是脚跟无线转如蓬:用“脚跟无线转如蓬”形容诗人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漂泊之感。
  1. 创作背景
  • 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傅熊湘与其他几位文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了《洞庭波》杂志,并参与了《兢业旬报》的编辑工作,这些活动显示了他对于推动文化变革和思想启蒙的贡献。
  • 与宁调元、陈家鼎、仇式匡等人共同成立了“南社”,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文学团体,致力于推翻帝制、倡导民主和科学。傅熊湘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1. 诗词鉴赏
  • 《相见欢·怀陈蜕庵》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过去时光的追忆。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陈蜕庵个人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动荡背景下人们命运的一种反思和记录。

《相见欢·怀陈蜕庵》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它还承载了更深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傅熊湘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在晚清时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