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应山吊杨忠烈公

呜呼有明!神宗之季国卼臲,光宗继之更短折。维时先生官给事,顾命乃与大臣列。
防微肩钜定大计,选侍移宫一朝决。再起中丞赴双阙,大柄已被阉人窃。
乾儿义孙满庙廊,二十四罪愤所切。赤县争高宦者祠,彤庭遍染中丞血。
讵有婪赃杨大洪,舍人宁死心如铁。或言汉之厨顾洁其名,唐之牛李营其穴。
宋之洛蜀明东林,党祸纷纷蹈覆辙。封疆已被门户误,遂议先生太激烈。
我谓此言殊不然,藉口保身附明哲。假使当年稍媕娿,张禹孔光更何别。
君子岂能误国家,目为党人正气绝。呜呼!正气绝,国乃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是清代诗人孟超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杨忠烈的敬仰之情和对明朝灭亡的哀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创作背景:据记载,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明代末年的政治动荡有关。在神宗时期,国家局势日益动荡不安,而光宗即位后,局势更加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忠烈(即杨宪)作为一位忠诚的大臣,曾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但由于宦官的干预,许多重大事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乔莱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杨宪等人的敬意以及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
  2. 诗歌内容:乔莱在《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中,通过对杨宪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杨宪忠诚和智慧的赞赏。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惋惜和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批评。诗中的“防微肩巨定大计,选侍移宫一朝决”一句,反映了杨宪在明朝末年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由于宦官的干扰,许多改革措施未能得以实施,导致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3. 艺术手法:乔莱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杨宪的英勇形象,也表达了他对明朝灭亡的深深哀悼。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政治评论,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以下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 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 关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注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这些都是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不仅是一件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