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惜别

昨夜桂堂深处。风剪灯花如絮。玉漏一声残,苦死催教人去。
无语。无语。泪眼频偷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惜别》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彭孙遹: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彭孙遹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等。他的仕途虽然显赫,但个人生活却颇为坎坷,晚年多病,在疾病中度过了余生。
  • 创作时期:据历史记载,彭孙遹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上,诗人们的才情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与认可。彭孙遹的作品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思的深刻感悟。
  1. 原文内容
    《如梦令 其一 惜别》原文如下:
    昨夜桂堂深处。
    风剪灯花如絮。
    玉漏一声残,苦死催教人去。
    无语。
    泪眼频偷觑。

  2. 词意解析

  • 意境描绘:词的开头描绘了昨晚在桂花香浓的庭院里的情景,风吹动着灯花如同柳絮飞舞,营造出一种朦胧而优雅的氛围。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美化了环境,也烘托出人物的情感氛围。
  • 情感表达:词中的“玉漏一声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别离的不舍。“苦死催教人去”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痛苦,似乎有某种力量在无形中推动着他不得不离开。
  • 主题探讨:词作以“惜别”为主题,通过对夜晚庭院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思考。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彭孙遹的词作语言优美,工整和谐,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词的表现力。这首词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庭院图景,表达了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 结构布局:词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最后用“无语”和“泪眼频偷觑”来收尾,使得整首词既有外在的描绘,也有内在的情感流露。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如梦令·惜别》不仅体现了彭孙遹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是研究清代文人诗词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对研究清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审美价值: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风剪灯花如絮”等,这些生动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如梦令·惜别》不仅是彭孙遹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