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远眺其一

振衣空翠里,怅望水天隈。
百谷秋涛壮,千帆夕照来。
竹深山径合,云尽海门开。
无限登临意,忧时赋《七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山远眺其一》是明末清初诗人恽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恽格,字寿平、又字正叔,亦称叔子、号南田,有别号白云外史、云溪外史、东园客、草衣生、横山樵者、巢枫客等。他于十五岁时被清将陈锦掳至福建,被当作义子收养。后因其父在杭州寻得,请灵隐寺方丈谛晖劝解,得以回归。他的诗歌和书法均有所成就,与明代唐寅齐名,合称“南田先生”。
  1. 诗歌原文
    振衣空翠里,怅望水天隈。
    百谷秋涛壮,千帆夕照来。
    竹深山径合,云尽海门开。
    无限登临意,忧时赋《七哀》。

  2. 诗意解析

  • 振衣空翠里,怅望水天隈。:描述了作者站在高处振衣欲飞,眺望着远处的水天相接之处,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这里的“空翠里”意味着山林中的清新空气,而“惆怅”则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期待。
  • 百谷秋涛壮,千帆夕照来。:描绘了秋天稻田波涛壮阔的景象,以及夕阳中众多船只的景致。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动态美。
  • 竹深山径合,云尽海门开。:表现了竹林深处的幽静和小径的闭合,以及云层消散后大海门户的开启。这里的“合”和“开”形成对比,展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视觉效果。
  • 无限登临意,忧时赋《七哀》。: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游览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在这里,“七哀”指的是《诗经·小雅·北山》中的一篇,可能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
  1. 艺术手法
  • 炼字:诗人运用“空翠”、“怅望”、“壮”、“合”、“开”等词语,精准地捕捉了自然景象的特点,使得诗句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
  • 意象组合: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群。例如,“百谷秋涛壮”和“千帆夕照来”两个意象组合,既有视觉上的壮观,也有听觉上的澎湃。
  • 节奏韵律:诗歌采用了四句一韵的模式,每一句都遵循了固定的押韵规律,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1. 文化背景
  • 明末清初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个人的沉浮和社会的变迁。恽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孤山远眺》,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1. 历史影响
  • 尽管《孤山远眺其一》不是恽格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但它在清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展示了恽格在诗歌方面的才能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1. 现代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它教会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孤山远眺其一》不仅是恽格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也是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反映。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