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陆将回律,西城好结庐。乾坤多泪日,岁月杜门馀。
天暖犹存菊,家贫但载书。清风比通老,谁与绘《移居》。
衔恤孤衷耿,忧时两鬓斑。闻君来卜宅,令我暂开颜。
江郡风尘警,霜庭竹石闲。艰虞思智略,肯遂老东山。
梅叟移居近巷时遭国恤兼闻皖中兵乱奉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梅叟移居近巷时遭国恤兼闻皖中兵乱奉柬》的作者为恽毓鼎。这首诗作于清代,作者恽毓鼎在面对国家遭遇国恤和战乱之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与感慨。
诗中的首句“衔恤孤衷耿”,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悲痛。这里的“衔恤”意味着承受国难之忧,而“孤衷耿”则描绘了诗人孤独且坚定不移地为国家担忧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情怀。
“忧时两鬓斑”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诗人因忧虑时事而两鬓生出白发的情景。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体现,更是时代背景和个人抱负的映射。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无奈感。
第三,“闻君来卜宅,令我暂开颜”,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在听到朋友的消息后心情的变化。朋友的到来可能给诗人带来了短暂的慰藉,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时局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
“江郡风尘警,霜庭竹石閒”两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清冷,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破坏的强烈反感。
《梅叟移居近巷时遭国恤兼闻皖中兵乱奉柬》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恽毓鼎深沉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众的生活困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及文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