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怀叔俊四姊

秋月流光薄,凄凄上阶苔。
阶苔故人迹,一一存我怀。
音容渺不见,情思应往来。
情思长相接,无庸动息偕。
伊余素修达,讵为岁寒摧。
养疴忘悲悰,寡欲鲜违乖。
况乃侍君子,礼仪良不亏。
愿言寄赏心,战胜靡所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月怀叔俊四姊》是清代诗人曾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月色与阶前苔痕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逝去亲友的深切怀念和内心情感的流露。

《秋夜月怀叔俊四姊》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典型的清代诗歌特色,即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意象运用。例如,“秋月流光薄,凄凄上阶苔”这两句通过描绘秋夜月光与台阶上的苔痕,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意境,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思。

从主题内容上看,《秋夜月怀叔俊四姊》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思念之情。诗中“阶苔故人迹,一一存我怀”表明,尽管亲人已经离开,但他们的存在和足迹仍深植于诗人的心中。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秋夜月怀叔俊四姊》还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诗中的“音容渺不见,情思应往来”,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深情厚谊。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深情追忆,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即生与死并不是分离的两端,而是连续不断的循环。

从文化背景和时代影响来看,《秋夜月怀叔俊四姊》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清代末年社会的某些特征,比如家族观念的浓厚、对亲情的珍视等。同时,这首诗也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他们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

《秋夜月怀叔俊四姊》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艺术精湛的诗作,更是一份承载了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个体情感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