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正月十六夜月蚀

玉川愤慨宛陵平,治乱无缘共一声。
怪事见多翻不怪,掩窗烧烛坐深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正月十六夜月蚀》是清代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个特定夜晚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关于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曾习经,字玉川,号宛陵平,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2. 诗歌原文
    玉川愤慨宛陵平,
    治乱无缘共一声。
    怪事见多翻不怪,
    掩窗烧烛坐深更。
  3.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代乾隆年间的甲子年正月十六日夜,即1784年的一个夜晚,当时正值月蚀现象发生。
  4. 诗意解析
  • 玉川愤慨宛陵平:此句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通过“愤慨”一词表达了对混乱局面的强烈感受。
  • 治乱无缘共一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治理无方的感慨,认为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无法找到共同的声音或解决办法。
  • 怪事见多翻不怪: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世间的种种怪异事件,他并不感到奇怪或畏惧。
  • 掩窗烧烛坐深更:最后一句展现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分,独自掩窗点烛,沉浸在思考中的场景。这种孤独的行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探索。
  1. 艺术特色:《甲子正月十六夜月蚀》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捕捉了月亮在月蚀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如“怪事见多翻不怪”,通过自然界的现象来表达诗人对世事的看法和态度。
  2. 文化意义:《甲子正月十六夜月蚀》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和自然观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深邃思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甲子正月十六夜月蚀》不仅是一首描绘月蚀现象的诗,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