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黄粱祠

杰阁危甍架紫烟,探奇谁向泬寥天。
也知说梦还成梦,可许求仙便得仙。
国到华胥终杳渺,事如蕉鹿亦因缘。
多生为问情何著,辛苦春蚕欲再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黄粱祠》是清朝郑珍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意的描绘、深刻的主题以及独特的风格方面。具体如下:

  1. 诗意的描绘
  • 《重过黄粱祠》通过精细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的仙境图景。诗人以“杰阁危甍架紫烟,探奇谁向泬寥天”开篇,生动地勾勒出一座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阁楼,激发读者对于神秘仙境的无限遐想。
  • 诗中“也知说梦还成梦,可许求仙便得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梦幻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的思考。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仙境的描绘,更是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引人深思。
  1. 深刻的主题
  • 《重过黄粱祠》通过对比现实中的辛劳与仙境中的安逸,表达了人生无常和世事如梦的主题。诗中提到“国到华胥终杳渺,事如蕉鹿亦因缘”,揭示了无论多么努力,最终都难以逃脱命运安排的宿命论观点。
  • 同时,诗中的“多生为问情何著,辛苦春蚕欲再眠”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通过对春蚕辛勤劳作的比喻,诗人传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心灵的满足和快乐。
  1. 独特的风格
  • 《重过黄粱祠》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诗歌的节奏感。诗中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独特感悟。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隐喻,如“杰阁危甍架紫烟”,“国到华胥终杳渺”,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深刻。

《重过黄粱祠》作为清朝郑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思考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