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啸台怀海峰夫子

我行白首仍千里,襟豁雄风上啸台。
大鸟一鸣冲雾出,片云扶月渡江来。
洛中名士怀前辈,鲁国诸生愧隽才。
惆怅不逢彭泽宰,黄花作意向谁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啸台怀海峰夫子》是一首七言律诗,出自清代诗人疏枝春之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疏枝春,字梅生,号雪庐,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窥见其文学造诣之高。
  2. 诗歌原文:我行白首仍千里,襟豁雄风上啸台。大鸟一鸣冲雾出,片云扶月渡江来。洛中名士怀前辈,鲁国诸生愧隽才。惆怅不逢彭泽宰,黄花作意向谁开。同马鲁臣姚根种登孙楚楼 谁知梗断蓬飘日,兄弟同登孙楚楼。贫子辞家无善状,残年行路畏逢秋。
  3. 诗歌解析:这首诗以“登啸台怀海峰夫子”为题,展现了一种壮阔的意境。首句直接点明地点“啸台”,表达了诗人对海峰夫子的怀念之情。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海峰夫子的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如“大鸟一鸣冲雾出,片云扶月渡江来”等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海峰夫子的敬仰之情。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还需考虑以下几点:

  1. 文化背景:《登啸台怀海峰夫子》创作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文人墨客们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2.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仗、平仄等技巧的运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历史影响:虽然疏枝春的生平资料不多,但他的诗歌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他的一些诗作被后人传颂,成为学习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登啸台怀海峰夫子》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英雄志向。对于读者来说,品读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