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子 · ·桥头

金作勒,玉为羁。小马惊香何处嘶。红板桥头扉半掩,几丝杨柳挂黄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捣练子·桥头》是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江南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人,清代初期诗人。他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其工于填词。

  2. 诗词原文
    金作勒,玉为羁。小马惊香何处嘶。
    红板桥头扉半掩,几丝杨柳挂黄鹂。

  3. 诗句解析

  • “金作勒,玉为羁”描绘了马匹被金制的缰绳和玉质的笼具束缚的情景,象征着外在的限制和束缚。
  • “小马惊香何处嘶”则通过小马因香气而惊起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生物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追求。
  • “红板桥头扉半掩,几丝杨柳挂黄鹂”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红色的板桥旁,半掩的门扉下,几丝杨柳垂下,几只黄鹂在枝头鸣唱。这种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景象激发了诗人的情感。
  1. 诗词赏析
  • 《捣练子·桥头》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通过对马、柳、杨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它展示了诗人敏锐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诗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宁静与和谐。

《捣练子·桥头》是董以宁以细腻笔触描绘自然之美的作品,其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