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 ·舟泊

片云留。片云流。水远山长客子愁。如何是尽头。
一孤洲。一孤舟。憔悴天涯黑敝裘。相思玳瑁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相思·舟泊》是明末清初董以宁的作品。词作通过描绘水远山长的景致和漂泊孤舟的主人公,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长相思·舟泊》创作于明末清初,是董以宁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感,而董以宁的词作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经历。

  2. 艺术特色:《长相思·舟泊》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主题,语言虽简却意含丰富,展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其次,该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以及主人公心境的细腻刻画,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带有象征意味的场景,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富有哲理性。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长相思·舟泊》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

  3. 文化价值:《长相思·舟泊》不仅是董以宁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映射。词中的“片云流”、“水远山长”等意象,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隐喻了作者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深入挖掘和诠释,词作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感悟历史、文化的窗口。

《长相思·舟泊》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刻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一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一历史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