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却报黄昏雨。听不断、莲花双杵。拥膝更支颐,趺坐浑无语。
冶游试问谁边去。全不听、城头谯鼓。应教短辕中,挥秃琅琊麈。
海棠春 · ·夜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棠春·夜坐》是清代王士禛创作的一首词,由明代董以宁所作。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海棠春·夜坐》的原文如下:
鸳鸯楼角黄昏雨,听断续、细腰香杵。鸳枕冷冰蚕,檐外风铃语。萧郎今夜兰台去,偏无赖、三通谯鼓。红泪点罗衣,销黦难寻麈。
诗词中的“黄昏雨”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中。紧接着,“细腰香杵”和“鸳枕冷冰蚕”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词的画面感,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冷清。
“箫郎今夜兰台去”,这里的“箫郎”象征着远方的人或事,暗示着离别和相思。而“兰台”则是古代文人雅集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偏无赖、三通谯鼓”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于喧嚣世界的无奈和逃避,以及对宁静夜晚的渴望。
“红泪点罗衣,销黦难寻麈”则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绪,红泪代表着悲伤,罗衣代表了离别后的空虚和落寞,而无法找到心中的那把麈(一种拂尘)更是凸显了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海棠春·夜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更传递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