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帘外听堕钗声

玉钩垂,犀箔护。肯递春风,偏断游丝路。内里暗闻钗响度。掷地金声,抵得天台赋。
望明妆,遮薄雾。闹扫虽松,窣堕知何故。难道拔时纤手误。倘为侬来,忽地回头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帘外听堕钗声》是明末清初董以宁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在历史文化价值上也值得深入探讨。下面将详细地分析该词:

  1. 作者介绍
  • 董以宁的生平: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是明末清初的江南武进人。他是一位诸生,与陈维崧、邹祗谟、黄永并称为毗陵四子。他的诗词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尤其擅长于历法、乐律等领域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学问研究,长于《易》、《春秋》等经典著作。
  • 董以宁的文学成就:董以宁的文学成就不仅仅限于诗词创作,他在音乐理论和实践中也有显著贡献,如他精通音律,对古乐的研究有深刻的理解。
  1. 词作原文
    玉钩垂,犀箔护。肯递春风,偏断游丝路。内里暗闻钗响度。掷地金声,抵得天台赋。望明妆,遮薄雾。闹扫虽松,窣堕知何故。难道拔时纤手误。倘为侬来,忽地回头顾。

  2. 词作赏析

  • 意境描绘:《苏幕遮·帘外听堕钗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玉钩低垂,犀箔守护,春天的气息穿透帘隙,但游丝仿佛被折断,透露出一种微妙的气氛。内室中隐约传来钗声,清脆悦耳,如同掷地金声般响亮,足以匹敌天台山赋的壮丽。
  • 情感表达:词中的“望明妆,遮薄雾”、“闹扫虽松,窣堕知何故”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无法长久的渴望与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显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
  • 象征意义:词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味,比如玉钩、犀箔象征着高贵而精致的生活,而春风吹过的游丝则暗示着无常和脆弱的美。

《苏幕遮·帘外听堕钗声》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词作,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作者对人生、美与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董以宁的艺术世界及其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