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本意

一叶落。正萧索。愁归又被秋牢落。
拾来书细蚕,题成唤驯鹤。唤驯鹤。衔去红心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叶落·本意》是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一叶落·本意》是董以宁在明末清初所创作的一首词,其内容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于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一叶落·本意》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清初,此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感伤之情。董以宁作为明末清初的江南武进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巨大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感慨。
  1. 主题思想
  • 词中“正萧索”四字直接描绘了词人的情感状态,传达了一种秋日的凄凉之感。而“愁归又被秋牢落”则进一步揭示了词人的忧愁与季节变换的紧密联系,反映了他对无法把握未来的恐惧。
  1. 艺术特色
  • 董以宁擅长诗词文章,其《一叶落·本意》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词人在艺术上的造诣。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既生动又富有哲理性。
  • 在艺术表现上,《一叶落·本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文化影响
  • 作为清朝词人,董以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叶落·本意》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也成为了研究清代词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之际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一叶落·本意》作为董以宁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通过学习和鉴赏这首词,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