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秋宵

宝凤斜飞慵整。一种闲愁谁省。红压小栏杆,扶住一枝花影。
花影。花影。泪眼且看秋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 · 秋宵》是沈宜修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

  1. 创作背景
  • 《如梦令 · 秋宵》的作者沈宜修,字宛君,是一位具有文学才华的女性。她生活在明代,与叶绍袁结婚后育有三名女儿,均以文才著称。叶绍袁曾为她辑录了《鹂吹集》,并在后世传于世。沈宜修的文学成就不仅限于诗词,她的《如梦令 · 秋宵》就是这一时期文人作品中的典型代表。这首词的创作时间难以确定,但可以推测是在明朝中后期,那时的文人多有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代感慨的作品。
  1. 内容概述
  • 平野遥连湘渚: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自然景色,远处的原野和靠近湘水的岸边相接,暮色中的景物显得更加宁静而深远。
  • 暮色凉生碧树:黄昏时分,凉意逐渐渗透进茂密的树木之中,增添了几分清冷和寂寥。
  • 待望月华明,愁听闲宵风雨:表达了词人期待月色明朗之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在寂寞的夜晚中听到风雨声的忧愁情绪。
  • 无绪,无绪:反复强调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感,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 最是寒烟数缕:通过“最是”一词加强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数缕寒烟勾勒出一幅清冷而又幽静的画面。
  1. 艺术特色
  • 景中情深,情景交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色的刻画,传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变化。诗中的“平野”“碧树”“暮色”以及“无绪”,都是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词人的心境。
  •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沈宜修的用词简洁而不失韵味,尤其是“最是寒烟数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味。
  1. 文化影响
  • 《如梦令 · 秋宵》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对于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这种抒情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 沈宜修的这首作品在后来的文学研究中被多次引用和研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梦令 · 秋宵》不仅是沈宜修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明代中期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这首词,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当时文人的艺术风采,也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