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彰化孔子庙

巍峨宫殿古时容,百代犹存学者宗。
礼乐春秋循旧典,藻蘋笾豆荐新供。
丹青剥落尊严在,碑石模糊尘土封。
惆怅庭前泮池水,绿阴空长昔年松。
宫阙秋深向晚开,我来庭外几徘徊。
虫侵梁栋馀蚀迹,鸦集泮林罢培材。
鼓钟犹见衣冠盛,金碧何堪风雨摧。
闻说集裘良不易,驱车欲去首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彰化孔子庙》是黄赞钧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彰化孔子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黄赞钧的身份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黄赞钧是一位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他的生活时代与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那个时代,台湾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的传播尤为显著。黄赞钧本人对宗教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儒教推广方面也积极努力,如建立「树人书院」文昌祠和修筑大龙峒孔庙等。这些行为表明,他对孔子庙的敬仰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诗中对彰化孔子庙的描述揭示了其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诗中的“巍峨宫殿古时容,百代犹存学者宗”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了孔子庙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以及它作为儒家文化象征的永恒地位。这里的“礼乐春秋循旧典,藻蘋笾豆荐新供”则进一步展示了孔子庙中传统的礼仪制度和祭祀活动的庄重场面。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孔子庙的重视,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庙在台湾社会中的文化意义。诗中的“丹青剥落尊严在,碑石模糊尘土封”表达了孔子庙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辉煌景象,但这种变化并未削弱人们对孔子庙的敬仰之情。相反,这种怀旧和对历史的尊重,使得孔子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台湾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谒彰化孔子庙》不仅是一首赞美孔子庙的诗歌,更是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台湾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文章。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黄赞钧对孔子庙的深厚情感,也能够理解到儒家文化在台湾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