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北郭多车马,归客依依起向晨。
原草渐生回烧日,水禽初变有莺春。
青山原是伤心地,白骨曾为上冢人。
四尺崇封宁不识,仆夫犹为辟荆榛。
北郭展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郭展墓》是一首描写清明节时归客景象的诗歌,由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黄节创作。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北郭地区的车马喧嚣、原上草生、水禽变莺等自然景色,以及青山和白骨所构成的荒凉与哀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黄节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诗人及学者,字玉昆,号纯熙,又号节。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文学批评、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其中《北郭展墓》作为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诗歌原文:《北郭展墓》中“清明北郭多车马,归客依依起向晨”描述了清明节时的景象。诗中的“原草渐生回烧日,水禽初变有莺春”,则细腻地描绘了北郭地区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的自然变化。
诗歌主题: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北郭地区的自然风貌,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对“青山原是伤心地,白骨曾为上冢人”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对过去岁月、历史痕迹的缅怀与哀思。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一个表达哀悼与纪念的重要时刻。黄节的《北郭展墓》通过描写清明节的场景,反映了这一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也使这首诗具有了跨越时代的价值。
艺术表现:黄节在《北郭展墓》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如“青山原是伤心地”、“白骨曾为上冢人”等,这些诗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深化了诗作的主题,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北郭展墓》不仅是一首反映清明节景象的古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